羊年春节里,赴日游的中国游客的抢购行为引发了一个全新热词:“马桶盖”。有钱任性的国人横扫日本免税店,是盲目,是疯狂,是从众?我们试着从几本书里寻找热词背后隐藏的心理学。
本报记者周蕾
臭味相投的盲目
在《盲目心理学》赫夫曼指出,臭味相投的人容易聚在一起本来就是天性,可是如此一来,却减少了我们接触不同的人、价值观和经验的机会,渐渐地只会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而成了井底之蛙。
当我们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时,比较喜欢寻求共通点,而不是差异点。这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地觉得所有的共通点都是对的,即使事实并非如此。
虽然今天信息极为发达,我们也有微博微信来认识和追踪朋友,而且尽管我们现在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多的选择,但是我们却可能只局限在自己的偏好里,把非我族类排拒在外。我们对差异的接受程度,远比我们想象的还低。更糟的是,就像温水煮青蛙,我们对视野的萎缩还不知不觉……
真相,只有少数人能看到。虽然很多人必须要等着看到他们的预言被证实,并且看到因为自己的深谋远虑、勇气和不屈不挠赢得了尊重,但他们还是全都发现知道真相比不知道真相让他们更有力量。
人类要睁大眼睛,学会克服自身的盲目。
原来好多是精神病人
《疯狂心理学》,发现了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疯狂。每个人在某些方面都会显示出精神变态。人们的平均得分在4分左右,但是在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中有很多人得分很高,有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倾向。这些人一般是蛮横霸道的老板、流浪汉以及那些总是敲诈朋友和恋人的不负责任的人。
在精神病领域,正常和疾病之间的界限从来没有如此模糊,而记者出身的罗森行走在两者的边缘。他让我们发现精神变态只有程度之分,没有性质之别。除了反社会的危险人物必须被制止,我们还得学会如何与自己、他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共处。
这本书把我们带进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:绝大多数的成功人士,都是程度不一的精神病人!有太多本该被关进精神病院的野心家,却堂而皇之地处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领域的高层,成为企业家、政治家、艺术家,以及各个领域的极端人物,他们以他们的疯狂力推动着这个世界。而最要命的一点是:这个世界近乎贪婪地需要疯狂!
消费人性的弱点
刚刚发布的埃森哲(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和技术服务供应商)2014中国消费者的观察显示: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各级城市中盛行开来。新兴的“唯我”消费者未来消费类别趋于惊人的一致,而他们愿意为高端产品增加至少5%的支出,近六成的人表示愿意增加10%以上。
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,引起了国际消费心理学家的注意,《消费者行为学》最新版特意增加了中国消费者心理、行为的本土案例及分析,更具中国市场特色。
经过演讲家、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视频推荐,这本书一时洛阳纸贵,“打架抢购”。
它指出,随着经济的发展,消费者也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具有享乐价值的东西,而不只是看中产品的基本功能(包括价格)。因此一些独特性的感觉,比如哈雷摩托的声音、星巴克的香味等,能帮助产品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。
若设计一个好的产品,不得不研究色彩、声音、形象等感觉刺激给人带来的知觉反应——对这种感觉的选择、组织与解释的过程。
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,消费者对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选择的。这时就要利用消费者的知觉警惕。比如一个刚买福特车的人会比平时更多的注意到街上的很多福特车。比如春天来了,脸部过敏的人很多,这个时候化妆品标题加上抗过敏的关键词,那效果肯定就会比较好。
看了这本书,也许比较容易理解中国游客在日本抢马桶盖的心理了吧。
文章关键词: